學習應主動

/宗道 法師

  「非我求童蒙,童蒙求我。」這可以說教育的一個大原則。任何施教和要教導的對象,不是去求這個人來學,而是童蒙求我,他是主動的,這是一個根本的原則。
  主動與信任,這是教育的基本的原則,如果沒有這個原則,上不能教,下不能學。

  我們不管學什麼,主動性是非常重要的。學同一門知識,花同樣的時間,跟同一個人學,只是心態不同,主動學的人和被動學的人,學出來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就如愛因斯坦說:「絕不要把學習當成是任務,而是一個令人羨慕的機會。」如果只是把它當成任務的話,就會有一種應付的心態;如果是當成一個難得的機會,就會有一種主動的心態。如果我們有這個認識,你心自然應該是主動的,在學的時候自然就會很珍惜、很主動。
更多

從解、行二門談「一門深入」「廣學多聞」

/智隨法師

  從了生死來講,廣學多聞和一門深入裡面還有個概念。一個是解,一個是行的問題。

  第一是解,「解」就是理解,理論上的學習;第二是行,「行」是達到目標的方法。

  善導大師說:

行者當知:

若欲學解,從凡至聖,

乃至佛果,一切無礙,

皆得學也;

若欲學行者,必藉有緣之法,

少用功勞,多得益也。

  如果我們要學理論,學理解上的認知,從凡夫到聖人乃至成佛的果位,一切無礙,都可以學,都沒有障礙。因為只要是佛法,只要是成佛的,這些理論都可以學,不是不能學。
更多

「三業無功」的念佛能往生嗎?

/智隨法師

問:

  下品下生三業無功的口稱名號,以及動物鸚鵡念佛,全憑音聲,依葫蘆畫瓢畫得很不像,也能往生嗎?

答:

  這樣「三業無功」的念佛,能往生嗎?(眾答:能往生!)

  所謂「三業無功」,就是身口意三業修持不好,沒有功行,但是口稱佛的名號也能往生西方。這有經典依據,如《觀經》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等,即是聖言,是佛親口講的;也有事實證明,普通三業無功之人乃至鸚鵡八哥等念佛往生事例在歷史上有大量記載。

  有經典依據,有歷史證據,當然可以說能往生。如果沒有往生,佛就打妄語了。
更多

謹慎三業

/宗柱 法師

  有居士問:我們淨業三福修不好能不能往生呢?

  法師答:提這個問題說明這個居士一定是看了善導大師的這一段話,善導大師說:

或有人等,三福俱不行者,即名十惡、邪見、闡提人也。

或有人三種無分者,名作著人皮畜生,非名人也。

  這一段文字是善導大師的法語。什麼意思呢?淨業三福故意不去做,這是什麼人呢?人皮畜生。反過來說,如果是順佛願力,專稱名號,又能順佛的教誨,隨修三福。「隨」,就是隨順自身的條件,能做多少儘量去做,而不是一概的否定故意不做,這是兩個概念。你隨修三福,能修世福就修世福,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進一步能守戒就守戒;能修大乘發菩提心廣利眾生,那就修大乘福,這樣更好。這就是隨著個人的根機和條件儘量的去做。這樣阿彌陀佛必定歡喜,諸佛必定讚歎。
更多

《認祖歸宗》(下)

/智隨法師

九、善導大師,彌陀化身,淨土宗門,應機弘開!

  釋迦牟尼佛講了這麼多經典,講了這麼多法門,要把這個法義,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懷彰顯出來,體現出來,就需要善知識、大德高僧來給我們開顯。

  在印度沒有宗派,因印度的時代背景不一樣。釋迦牟尼佛出世了,大家以佛為導師,完全都以佛的經典依據,各自選擇自己有緣的經典教法來修學,無話可說。你也是佛經,他也是佛經,大家學自己的,但是佛法傳到我們中國來之後,這個局面就不一樣。
更多

從淨土三經略說如來出世本懷之意

  釋尊於華嚴會上,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釋尊為此一大事因緣故,應化於五濁惡世,示現八相成道,成佛說法度眾生。其出世本懷就是要說法惠以眾生成佛的真實之利,究竟離苦得樂,此為釋尊出現在此世間之根本目的。我們學佛念佛的終極目的,就是為了要了脫生死,成佛度眾生。因此,有必要了解釋尊乃至諸佛如來出世說法的本懷,以及其意涵。

壹、釋尊出世的本懷

  釋尊一生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於一代時教中,有兩部經提及釋尊出世的本懷:

  一、在引導三乘進入一佛乘,證入佛果位,「會三歸一」的「成佛《法華》」;如《法華經》(方便品)所言:「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出興於世。」即是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知見,使得成佛而出現於世;又《法華經.卷五.如來壽量品》亦云:「每自作是意,以何令眾生,得入無上慧,速成就佛身。」
更多

記106年彌陀聖誕佛一法會的感動

  我叫「庭淨」,家住苗栗,是淨土宗苗栗讀書會的學員。去年年底,我報名參加了彌陀聖誕佛一法會,求受三皈依,歸入淨土門,那是此生最值得紀念的一天,彌陀光明,入於我心,至今仍感動不已。

  法會是在12月24日舉行,地點在台大體育館。一大早,我們就從苗栗出發,開開心心、歡歡喜喜地搭上開往「極樂世界」的專車,一路都在念佛。到達會場,才剛下車,就受到主辦單位溫馨、熱忱地接待,彷彿彌陀慈父般地細心呵護,不由地讓我濕了眼眶。一進會場,莊嚴的氛圍,令人法喜充滿,在彌陀光明的攝取當中,我流下了激動、感恩的淚水,久久不能自已。
更多

當記生死苦 一心念彌陀

溫綺玲(轉載自「佛門網」)

  2009年6月,師兄們奔走相告,有一位老和尚在香港大學開示「法華大意」。因沒有適時登記留座,匆匆趕至現場,但見進場大堂站滿人群,有很多人在輪候候補位置。多得淨因大和尚的慈悲安排,幸得一席。那天是我第一次認識夢參長老,但見他很舒坦地坐在台上的法座上,垂視台下的聽眾,臉容莊嚴又帶著一絲慈祥的微笑,闡釋法義簡撮精闢。開示完畢,大家都捨不得離開現場呢!
  那天,我聽到了有關老和尚的一些故事,才知道老和尚三十多歲青壯年時因不願意放棄僧人身分而被捕入獄,在牢獄中渡過了三十三年。即使具有豪情壯志,一般人都敵不過這麼漫長、艱苦歲月的磨滅。
更多

倨傲是一種防禦/淨土宗園地

  很多時候,兩人相談甚歡,並不是因為交流讓彼此受益,只是因為,彼此都從對方那裡,得到了對自己意見的讚許和認同。講很多大道理,並不是為了幫助對方,只是為了讓對方覺得自己聰明,覺得自己有價值和意義,這就是不謙遜。

  我們認識的道理,講出的道理,都不會是絕對正確的。限於時間、地點、機緣,就會有缺陷和瑕疵。一旦機緣改變,所堅持的道理就不成立了。

  唯有世間如實顯露的一切,雖然不開口,卻讓人沒有反駁的力量。真理以這種方式纖毫畢現,超越了言筌。與其從別人那裡討讚許,討認同,不如從如實顯露的已發生、正發生、將發生的一切中得到印可。
更多

為什麼有人念佛念得很開心,有人卻念得很煩惱?

問:為什麼有人念佛念得很開心,有人卻念得很煩惱?

智隨法師答:

  這是我們個人的業障有差異。佛講九品往生,為什麼有九品?不是往生有九品,是往生之前眾生根機有九品。別人本身業障就輕,他顯示的這一念就好像是煩惱少,比較順暢;有些人煩惱重,業障重——不是因為念佛了煩惱重,而是因為本身煩惱重才來念佛——所以好像煩惱就多一些。
更多

Previous Older Entries